突發奇想的攪拌法

 今天,帶著這周不小心入手的小快煮壺到公司。在出門前,突然閃過一個念頭,想再來試試看攪拌的方法,所以就順手帶了一支杯測匙出門。

到了公司,趕緊拿出傢絲來試試。主要重點就是,

1. 用煮滾的熱水

2. 悶蒸階段攪拌到咖啡泥漿有些泛白泡泡後停下。

3. 悶蒸等到泥漿表面變乾後開始下一階段的沖煮。

4. 一邊注水,一邊攪拌,然後在感覺差不多的時間點停止攪拌,並把水注到目標量。

喝起來的感覺是非常香甜的,到冷也還是有不少甜味,後面有一些程度的苦味,但因為酸甜蠻多的,所以苦味不會變得不好喝,反而支撐起一定的重量感。

覺得有些好奇,所以開始查起溶解速率相關的資料,查到了 Noyes–Whitney equation 這個等式,還有相關的說明。

\[\frac{dW}{dt}=\frac{DA(C_s-C)}{L}\]

\[\begin{cases}\frac{dw}{dt}:是溶解速率\\D:溶解係數,和溶劑粘度還有溶質分子大小有關\\A:表面積\\L:溶解層厚度,好像可以藉由攪拌縮小厚度\\C_s:該溶質在該溶劑裡的飽和時的濃度\\C:此時(t)溶劑中溶質的濃度\end{cases}\]

依照這個等式來思考,固定水溫、研磨度、相同的水量和粉量,

來看各自不同物質的溶解速率,發現,攪拌和表面積造成的溶解速率變化似乎一樣,這代表著,理論上(因為表面積沒辦法一樣,且攪拌也不好控制),研磨度和攪拌可以互換產生出類似的結果。也就是說可以把對攪拌的思考,套用調整研磨度的模型上面。

再以這個方程式來看溶解速率的變化,應該可以預期,溶解速率會先快再變慢,因為已經溶解的濃度越來越高。這時才懂了 瘋狂咖啡師Amis 所說的:攪拌法重點是要高流速下才有用的原因。因為高流速,也就代表著可以讓溶劑中的溶質濃度保持在較低的程度,所以會萃的很快。

然後再來看飽和濃度,飽和濃度是溶解度除以溶劑量,而溶解度會因為溫度不同而有所變化。但是不同物質在相同溫度差下,的溶解度變化不同。

這代表這什麼?

沒辦法在不同溫度下,藉由調整其他參數,而讓各物質溶解速率變化曲線相同。講白話一點,就是不同溫度下,味道一定是不同的組合。


結論:

1. 研磨度變化的效果,和攪拌的效果類似,但攪拌隨時可以停止和開始,就像是決定要在哪邊全部加速。

2. 不同溫度,會有不同的味道組合

3. 當前濃度越低,溶解速率越快。


備註:

用攪拌的方法似乎可以用更簡便的方式快速沖出好喝的咖啡。(目前只使用在放了好一陣子的豆子上面,還未試過新鮮的豆子)
  • 悶蒸用攪拌,避免熱水壺注水悶蒸效果不好
  • 第二段注水攪拌階段,決定要加快萃取哪些部分,哪些要用原速萃取
  • 越快萃取結束,萃取階段的平均水溫越高,味道的組合會越偏向高水溫的。
  • 因為有攪拌,所以全程流速都會很快,縮短了萃取時間,也間接減少一定程度的後段萃取。
回家用飲水機再試一次,結果也是很可口的,不需要再倒到手沖壺中,直接接飲水機用湯匙攪拌,這樣似乎過年不在家的時候可以用很輕便的道具做到不錯的結果。
和一般手沖相比,可以省掉佔空間的手沖壺。然後再配上高流速的水母濾杯。過年攜帶組合決定好了!!

2021/01/09更新
需要抓好攪拌的時機,這次似乎攪太久,結果苦味明顯變多。
今天實驗了3杯,
沒有太多在注意。

第一杯差不多攪到總注水260g左右,之後不攪,均勻注水(水先到湯匙緩衝才下去)到結束

第二杯,因為第一杯有些過苦,所以這次試著在攪到200g後,就變成均勻注水,感覺不錯,看來和上面方程式的到的結論差不多,攪拌算是一個加速器,加速該時間段的所有萃取效率,只是有點副作用,萃取的時間點會被往前移。就是假如所有條件一樣,悶蒸後平平穩穩一注到結束的注水,在時間點1:50秒時的萃取比例(ex:酸4,甜2,苦4),在有經過攪拌的方式下,可能在1:00時就出現。(時間點和比例是假設值)

2021/01/10 更新
今天換新的豆子,發現這樣沖煮有點問題,喝起來感覺只有酸甜苦味,沒有什麼香味(不知道為什麼)。仔細思考後才發現有問題,雖然前面因為攪拌讓萃取速率拉高,但是後面停下後,萃取的速度也會降低下來。

之後改用james hoffmann、Scatt Rao 的方法,磨細,然後直接注水到滿杯,在持續注水維持高度到預訂的水量。再輔以一些攪拌把巴在邊緣的粉弄下來,還有在可以搖晃的時候搖一下濾杯。
這樣萃取,發現風味變得比較複雜了,證明了和思考的一樣,在沒了攪拌的時間段,萃取會回到該研磨度該濃度的速率,所以會比較少東西。

看來這個方法只適合用在後段不想要的豆子上,例如比較差、烘焙度較深、沒什麼風味的豆子上面,當豆子很好的情況下,最好還是藉由研磨度調整萃取,除非要全程攪拌、或是像瘋狂咖啡師Amis那樣,後面用淹水的方式來萃出甜和body。但假如並非要拿來展演的話,可能一般的均勻萃取沖法,就可以有不錯的效果了。(但我還沒有喝過Amis的手沖、也沒有用過那邊的豆子沖過,說不定喝過之後會推翻現在的結論也說不定)


James hoffmann的方法


真的可以不用使用到手沖壺就可以沖出OK的咖啡出來。
只不過粉的研磨度真的是要比義式研磨略粗的程度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淺談在Golang上面的物件導向

咖啡杯、隨行杯、保溫杯的清潔除臭

Reserved Instance 介紹